抹额,也叫额带、头箍,就是带在额前的巾饰,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。 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,《续汉书·舆服志》注,胡广曰:“北方寒冷,以貂皮暖额,附施于冠,因遂变成首饰,此即抹额之滥觞。 ”亦称“抹头”,束在额上的巾。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,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,不论主仆,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。 宋代男子崇尚系裹头巾,抹额多. 抹额,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首服,也称额带、头箍、发箍、眉勒、脑包、抹子、抹头,是将布帛织锦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,多饰以刺绣或珠玉。 中国传统服饰饰物,流行于明代。 抹额系在额头上,一般饰有刺绣或珍珠玉石。 据学者考证:抹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。 作为束于额前的巾饰,抹额一般还装饰有刺绣或珠.